近日,广东东莞一中学发布的新生入学须知,要求学生需缴纳4000余元校服费,引发网友热议。入学须知显示,男生校服费为4033元,女生校服费为4043元。备注显示,校服共30~31件,包含春夏秋装四季服装等。须知上显示,除校服费外,学生还需缴纳购买学习生活用品的2200余元,备注显示,学习生活用品包括,被套被褥、水桶、脸盆、拉杆箱、蚊帐、拖鞋以及雨伞等生活必需品。
众所周知,中学生仍属于生长发育阶段,每年的身高体重都会有变化,一次性花费4000余元购买三年所需的校服,势必会造成较大的浪费。此外,学校不仅着装统一,连被套被褥、水桶、脸盆、拉杆箱、蚊帐等都要求统一,这就涉嫌变相搭售、捆绑搭售。
对此,东莞市发展和改革局回应称,校服费这类收费相当于学校代购,学生自愿。而当媒体联系到事发学校东莞市光正实验学校招生部时,对方表示“高一新生是必须购买的,等孩子上高二高三了,身体肯定是要再长的,到时候还要再购买。”也就是说这所学校还撕下了“自愿”的遮羞布,公然“强买强卖”,赤裸裸地强制学生购买校服。
据了解,涉事学校是东莞市一所民办公助性质的全寄宿制学校。有网友认为由于民办学校的办学经费全部来自企业,没有政府的支持,因此为了能维持学校正常运转,通常民办学校的收费要比公办学校高很多。但民办学校不是可以大肆乱收费、肆意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借口。广东省发改委、教育厅、财政厅于2018年发布了《关于进一步完善我省中小学教育收费政策的通知》,明确规定中小学服务性收费和代收费应坚持非盈利和学生自愿原则,并将校服费列入其中,专门规定“学校不得强制要求学生购买校服的具体数量”。这所民办学校的“天价校服”,显然涉嫌乱收费,应予叫停。
事发后,东莞市教育局表示,针对群众反映的入学需缴纳4000余元校服费的情况,市教育局高度重视,立即组成专项工作组赴学校开展调查。初步调查发现,东莞市光正实验学校在校服采购程序、落实学生自愿购买校服方面未严格执行国家、省、市中小学生校服管理有关规定。对此,市教育局责成学校立即整改,健全完善校服采购程序,严格落实学生自愿购买校服的规定,自觉接受社会监督。由此可见,这所学校确实存在乱收费的问题。当地相关部门还有必要顺藤摸瓜,深挖下去,看事件背后是否存在校服摊派、校服垄断等问题,要能一查到底、一究到底。
这起事件不过揭开了校服乱象的冰山一角。有数据显示,我国中小学生校服市场的规模接近千亿元大关,可见校服是一个大市场。不少商家与学校都趋之若鹜,都想从这块大蛋糕上切割一块,“分一杯羹”,而一些学校管理者“我的地盘我作主”,将学校当成“独立王国”,将学生当成“禁脔”,这也就衍生了校服摊派、校服垄断、校服腐败等乱象。比如校服腐败案就屡屡发生,而校服腐败的“腐败成本”最终都是羊毛出在羊身上,要分摊到购买校服的学生及其家长身上,导致学生及其家长的权益因此受损。
不仅如此,校服腐败、校服垄断,会影响到校服质量,这让问题校服事件频发。中小学生正处于身体生长发育阶段,身体自我调节能力与抵抗外来有害物质侵害的能力较差,如果校服质量存在问题,对孩子的生长发育将带来不可逆的坏影响。如有的“毒校服”甲醛、pH值等项目超标,对学生的身体伤害极大。所以,加强中小学生校服管理就尤显重要和紧迫。
对于“天价校服”、校服垄断等乱象,教育部多次表示要予以遏制。如早在2015年6月,教育部等部门联合印发了《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校服管理工作的意见》,对规范校服市场、校服质量标准、校服质量检查、学校选用管理、校服采购管理及监督惩处机制等方面作了具体要求。2021年,教育部答复相关提案时称,将着力解决中小学生校服变相强买、价高等问题。
“天价校服”屡禁不止在于“制衡”缺失,导致学校一权“独大”。一方面是上级监管、制衡不足,一方面则在于学生、家长制衡缺失。如中小学生校服变相强买强卖、价高等问题屡见不鲜,与学生及家长在学校面前往往处于弱势地位有很大关系。力量失衡就容易产生霸权。“天价校服”与学生权利缺失、学生与家长“制衡”缺失有很大关系。
所以,要遏制校服乱象,除了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学校与市场的监管,保障校服市场开放公平,还要真正坚持学生自愿原则,要让学生及家长监督,要确保校服从采购到穿到学生身上,都能公开透明,也能充分尊重学生与家长的意愿与意见。
进而言之,既要加强对学校的监管,还要能赋予学生与家长学校管理参与权,增强学生、家长面对学校管理时的“博弈能力”。这样才能更好制衡与约束学校管理权力,才能改变学生、家长的弱势地位,破除“学校霸权”,实现“力量均势”,让学校不再能“挟学生以令家长”,从而有利于保护学生权益,防范少数学校管理者将学校当成了“独立王国”,把学生当成了“摇钱树”,“天价校服”等乱象也才能得到有力遏制。